扫描以上二维码,关注文物网,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。
记住密码
明 纵45.3厘米,横1834厘米,绢本设色 作者: 潘季驯 《河防一览图》是明代著名的治河专家潘季驯组织编绘的。此图将黄河和运河并行绘制。所绘黄河,起自源头星宿海,直至云梯关入海。所绘大运河,北起北京,中与淮河、黄河交汇,从瓜洲过长江,经京口、苏州、嘉兴,达浙江省会杭州。沿岸两侧主要山川城镇均有注记;险要地段也一一注记发生水患的地点、年月日期和构筑堤、坝、闸和缕堤、遥堤、滚水坝...
唐 官府文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出土 残长20.5厘米 这张文牒残缺太多,内容是有关逃亡农民的事,行文中有武则天所制新字。史书记载,武则天长安年间(公元701——704年)曾派遣使者检查逃亡户口,逃户是从国家户籍上脱漏的人户,如何处理逃户是一项重要的政治经济政策。由于武则天执政时对逃户实行了比较宽容的政策,以致人户大增,社会相对安定,对当时的农业振兴起了良好作用。
唐 建筑材料 1958年云南省巍山县龙圩山南诏遗址出土 直径残长14厘米 此瓦当为陶质,青灰色,莲花图案。南诏曾多次派遣子弟到四川成都学习,并请汉人到南诏传授学业,大量汉族农民和工匠进入南诏。南诏境内“城池郭邑,皆如汉制”,不少建筑都是在汉族工匠参与下建成的,因此这块莲花纹瓦当和中原的瓦当纹饰一致,证实了汉族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技术的相互融化与交流。
明 纵74.5厘米、横43.5厘米 作者: 陈洪绶 陈洪绶(公元1598——1652年),字章侯,号老莲,诸暨(今属浙江省)人,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。明亡后,因避清兵,一度出家为僧,白号悔迟、亦号老迟。他擅长人物、花鸟、山水,风格独特,具有奇傲古拙的韵味,被称为“高古奇骇”,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。这幅《卧石老梅图》,下方绘横卧巨石,旁有嶙峋老梅,躯干斜立,新枝苗壮、梅花簇簇,画面构...
明 长36.7厘米、宽22厘米、高11.2厘米 这件长方形漆盒,是利用“剔红”工艺制作而成,全器雕刻精美的花鸟纹浮雕,是明代宫廷漆器的代表作。 “剔红”是一种雕漆工艺,是在器面上反复涂数十层甚至上百层红漆,等漆干后,再在厚厚的漆上雕刻出浮雕的纹样,其中用红色漆的称作“剔红”,用黄色漆的称为“剔黄”。雕漆工艺早在宋元时期已经盛行于世,到明代,雕漆技术远超前代。这件明代剔红花鸟纹长方...
明 作者: 汤显祖 汤显祖(公元1550——1616年),字义仍,临川(今江西省临川县)人,明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戏剧家。他出身书香门第,早有才名,主要创作成就在戏曲方面。他的剧作《紫钗记》、《牡丹亭》(又名《还魂记》)、《南柯记》和《邯郸记》被称为“临川四梦”,其中《牡丹亭》共55出,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,以文词典丽著称,是他的代表作。在这些作品中,表现了作者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和...
明 《永乐大典》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,摘录各种书中的有关材料,按内容分门别类加以编辑成集以备查阅所用。《永乐大典》共22937卷,11095册,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典籍。该书完成于永乐五年(公元1407年),由翰林学士解缙等人主持编纂,永乐皇帝定名为《永乐大典》。嘉靖年间,照原本摹写了一部副本,正副两部分藏于文渊阁和皇史宬。明亡时,文渊阁被焚,存于其中的一部《永乐大典》可能付之一炬;另一部在公...
唐 卫生用具 河南省陕县唐墓出土 高16.5厘米 在唐代,唾壶的使用比较普遍。官僚贵族所用唾壶则十分讲究,有的甚至用黄金制作。这件白瓷唾壶,胎质细密,釉色雪白莹润,作工精巧,是捧在手上使用的上品之作。
战国 百越 1973年广东省四会县出土 一件长24.1厘米、宽2.3厘米、厚2厘米,底部插栓8.7厘米;一件长23.5厘米、宽2.2厘米、厚2厘米,底部插栓8.2厘米 该器可能是用以固定棺木的铜质部件。百越是战国时期生活在楚、越以南地区的部族,分布在今浙江省南部到福建省福州一带的称"闽越",今广东省、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江西省南部的称"南越".春秋末年百越开始和中原华夏族融合,到战国...
清 甲长130厘米、胄高63厘米 这套铠甲用锦料制成,通体遍钉镀金铜泡。护肩、袖口等处缀有镀金楼孔海水云龙纹甲片。全甲由甲挂、甲裙、左右护肩、甲前胸、护心镜、前后遮缝及左右护肋等10个部件组成。甲亦分上下两部分,上部称甲衣,下部称围裳。甲衣肩上有护肩、护腋,胸前及背后有护心镜,左右有遮缝及护肋,护心镜下有一个护腹。胄为皮胎黑漆,镶镀金楼空云水龙纹及各色宝石饰件,缀以紫租毛盔绩,顶端镶乳...
战国 百越 兵器 197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银山岭出土 长8.5厘米,刃宽13.7厘米 此钺形如皮靴,是具有百越地方风格而与中原不同的兵器。 青铜钺形似皮靴,銎部呈六棱形,一侧有附耳,钺面饰有网格纹和齿状图案。青铜钺是古代越族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器物之一。有学者甚至认为,越族的得名与他们首先发明和使用了“戉”(钺)这种工具有关。实际上,越人的青铜钺只是广西、云南地区...
战国 胡 (前475 - 前221年) 饰物 1972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(原伊克昭盟)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 长12.7厘米、宽7.4厘米、重237.625克 这件牌饰用黄金制成,牌面上压制出四狼噬牛的纹样。以牛的脊柱为轴,中分画面,四狼两两成对,对称分布于左右。画面线条流动,动感极强,纹饰丰满,使得整个场景充满了紧张的气氛。 战国时期生活在蒙古高原的林胡、楼烦、匈...
战国 东胡 马当卢 1976年辽宁省凌源县三官甸子出土 长20厘米、宽5.7厘米 这件马饰上的蛙体肥胖,双目突起,前足踞地,后足衔于互相纠结的双蛇之口,造型生动。东胡是战国时期生活在今辽宁省西部辽河上游地区的一支游牧族。他们逐水草而居,长于骑射,与燕、赵地区有经济联系,亦不时对燕、赵地区进行侵扰。这件马当卢反映了东胡游牧生活的特点。
战国 魏 乐器 1957年河南省陕县后川出土 这组编磬共10件,其长度、宽度依次为72.9厘米、17.7厘米,66厘米、16厘米,48.7厘米、14.5厘米,48.l厘米、15、5厘米,48厘米、15.2厘米,41厘米、13,5厘米,38厘米、12.5厘米,32.6厘米、11.25厘米,30.6厘米、111厘米,29厘米、10.3厘米 编磬是成组悬挂在磬架上按谱敲击的成套乐器(磬...
唐 照明用具 1956年河南省陕县唐墓出土 高30.5厘米 战国秦汉时期多用铜灯和陶灯,魏晋以后,瓷灯开始流行。北朝时期(公元42O——581年)的白瓷,白中泛青,尚处于初级阶段。唐代的白瓷生产技术明显提高,这件白瓷灯台原料优良,工艺讲究,釉色莹润光洁,通体白玉般的色泽使造型更显稳重。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